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政治 > 哲学理论

留学不靠父母:从大学城到曼哈顿的心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18/2/18 21:55:38 人气: 标签:耶鲁大学哲学系
导读:与千万大学生毕业生一样,涓涓也有一个出国留学梦。原本已经保送的研究生资格,却放弃了机会。2007年,从家乡苏州出发,靠全额学金,只身一人空降到美国大西部的…

  与千万大学生毕业生一样,涓涓也有一个出国留学梦。原本已经保送的研究生资格,却放弃了机会。2007年,从家乡苏州出发,靠全额学金,只身一人空降到美国大西部的玉米地里求学,奋不顾身地重新开始探索另一个世界。

  十年前我第一次来美国,飞机降落在机场。走出机场大厅,最让我震撼的,不是建筑和风景,是人:各种各样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这种震撼,在我搬来纽约的初期,达到了顶峰。从逐渐适应、融入、了解,到如今的习以为常。但是,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当时的心情。从机场坐大巴去大学,一上我想,没有相似的文化作为参照体系,以后的生活可要怎么过?

  从那一刻到现在,从震撼到平静,我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一个人能否与非本文化和种族的人结成彻底的同盟,超越故有的认知体系,形生观价值观的包容和认同?在美国读书、工作、交友……很多时候,我会在潜意识里寻找同类,共同的语言和背景,让我享受在舒适区域(Comfort Zone)的放松。可是也因此,我渐渐发现自己了对于美国多元文化认知的可能性,也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出国的意义。

  为了学习和工作,我辗转搬家过不少城市。每搬去一个新地方,人际关系就要重新从零开始。习惯了这样独自闯荡的生活,我也无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身边没有一个中国人。这让我不得不放下认知的局限,投入到丰富而混杂的里。

  我目前在纽约曼哈顿工作,管理一个美国人的小团队。同事里90%是从美国其他地方到纽约来工作的美国人,甚至有从耶鲁哲学系和斯坦福人类学系毕业的高材生。不过,大多数人都做着与自己专业没有关系的工作,同时支付着大学或研究生学习期间欠下的学生贷款。

  名校和专业,在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都失去了。工作经历、性格和行动力,才是立足职场的 根本。打算去美国留学的时候,爸爸跟我说,如果你能拿到学金,就去闯闯,如果不能,那么家里也没有钱供你,就好好待在国内。我很幸运,来美国读书拿了学金,实现了自己的追求之梦。读书之余勤工俭学还自己攒了点生活费。在我观察下,普遍来讲,美国人没有亚洲人对于的那种精打细算,因此往往总是处于欠债或缺钱的状态。

  我当时从国内本科毕业后,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读研究生。硕士的课程是两年,除了必修课外,有不少课程可以自主选择课题和教授,学生有很大的自主性。其中有一门跨学科课程,由经济学院的教授指导,跨学科组合团队。比如,我的三人小团队里,有经济学院的美国学生带领做市场调查、设计学院的我提供设计方案、工程学院的泰国留学生执行设计模型建构。

  课程与企业合作,并且带领学生到印度做实地勘察。课程本身难度并不大,但是跨度大,强调不同文化和专业背景的沟通互助。教育给予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不再局限于学校、专业和文化背景。培养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不断学习和成长能力,才是教育的本质。

  毕业以后,我前后辗转各地换了四个工作。单纯地从专业角度来讲,难得的是,可以和美国的毕业生平起平坐地竞争,并没有感到因为我是外国人或者女生而受到区别对待。最难的是工作签证。因为这个签证而心里所受的累,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体验。我找工作面试的时候,非常纠结于一件事,就是我应该先接受公司的offer,还是先告知公司自己需要公司资助签证才能工作的问题。如果先提签证,很有可能公司怕麻烦而导致工作机会泡汤;如果录取之后再提签证,总有不够坦诚之嫌。在心理上特别人。

  我在美国本土的创业公司工作,文化氛围像大学一样,强调平等、、透明、风趣。除了公司里一年几次的各种狂欢派对和各种和以外,每个团队会阶段性地去纽约各地的慈善组织做志愿者和义工。我特别喜欢参与这样的活动,从挑选组织、与该组织沟通交流,到完成活动,每一次,涉足一个新的领域,做一些不同的帮助。这让我们从自己的日常工作中跳出来,去体验别人的视角,去观察不同的阶层。这里我选了两个我自身做过义工的组织,跟大家讲讲我的。

  位于纽约上东区的麦当劳叔叔之家慈善基金,是一个为世界各地得癌症的小孩免费提供衣食住行的机构。因为这个机构地处美国著名的癌症治疗医院附近,因此我去做义工的时候,看到很多从外国赶来的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前来治疗。

  孩子得了癌症,是多么令一家人痛苦的事。这个机构除了提供基本食宿,还有各种各样的志愿者和义工提供其他减缓压力的服务,比如孩子的钢琴课、电脑房、家长的理发沙龙、录音棚……我被安排在后勤部,专门负责整理从各个第三方组织、企业或个人捐献的生活物资,将它们在储藏室里分门别类。令我惊讶的是,捐赠物资如此之丰富,以至于储藏室放不下,必须再一次捐赠去其他的慈善组织。

  除了整理归类,我还把相应物资调配好放在每一只欢迎袋里。欢迎袋是带着小孩的家长来到这里时给他们的礼物,因此要格外用心。通常里面会搭配牙刷牙膏牙线、洗发洗澡护肤用品、小孩的玩具、衣帽手套、尿布卫生纸等。

  每一个房间就像标配的星级宾馆,卫生间。楼下有公用的大餐厅,每天有厨师换口味做菜。另设一间,陪伴了一天治疗的家长们往往心情沉重,里的会给他们做,介绍父母们互相认识,有点互助团体的意思。

  这样一个机构,我是第一次接触。我为这些小孩的病痛感到难过,也为有这样的一个机构而深为。如果没有慈善,这些小朋友的家庭,必将更多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为了小朋友们的隐私,尊重他们需要的空间和平静,整个义工期间是不许拍照的。

  纽约食品银行位于中央公园以北的穷人区。美国的街区就是这样,在中央公园附近的上东区上西区住着几乎是全美最有钱有势的人,而只要一离开中央公园,没几个街区以外,就是脏乱差犯罪率极高的哈林穷人区。我平时不去那边。因此地铁一下站,我就开始神经紧绷,担心自己会被哪里飞来的子弹击中,在这里可是家常便饭。赶快进入食品银行的大门,我才松了口气。

  这个组织的架构就像一个超市,只不过所有的物品都来自捐赠。我的任务是把捐赠的食品按类别摆放在相应的货架上,同时按照穷人手里的食品券分发相应物资。食品券因一个家庭的人数而拿取食品的限额,以及种类的搭配。

  新鲜蔬菜、水果、乳制品、肉类、饮料、谷物类……所有的牌子,都是那种普通人在超市里会去买的品牌,而不是被挑剩的食品。那些推着小铁车前来拿物资的人,各个种族都有,排着长队,从义工的手里拿取相应的食物。我亲手给几个中国老人分发了罐头食品和饮料,他们连声道谢,我的心里不是滋味。

  美国的穷人,当是幸运的。他们被礼貌对待和尊重,被给予生活的必须。和我搭档的义工是住在纽约上东区的有钱老太太。她每天都来做义工,并告诉我她年轻时周游世界的趣闻,还兴致勃勃地从兜里掏出从日本买的小匕首,用它开硬纸板箱。她熟练地提货、开箱、把罐头按照一定的几何角度堆积起来。她说:即使不是卖出去,也要堆得有美感,这样拿的人才会开心。 我在边上只能打下手,根本赶不上她的进度。

  我热爱小动物。因此我想方设法牵线搭桥组织义工活动去全美第二大动物所劳动。这个所也在哈林区。我去的时候是秋季,并不算热,不过刚进所的时候,可以闻到一股异味,我的几个同行者不禁皱起了眉头。我心里挺钦佩这些工作人员,他们要多热爱小动物才能天天从头到脚无法逃避的异味熏染呢。

  我们从所的后门进入,经过昏暗的过道,过道两边的里,是这天刚刚从外面救回来的动物们。这些小动物们惊魂未定。有的毛发凌乱不堪、有的萎靡不振、有的狂叫不止、有的气味浓重……工作人员正在给每个贴标签,描述了这个小动物的基本信息、性情喜好、健康状况以及需要什么样的主人来照顾(没有经验的、比较有经验的、非常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说,这些小动物刚刚经过兽医志愿者测试,如果健康有问题,就要进一步治疗。那些身体健康的,正在等待修剪毛发的志愿者过来给它们做美容。之后就可以进入楼上的领养室等待遇见新主人了。

  要把它们打扮得飘飘亮亮的,她说,这样才有机会过上好的生活……我们每周都会收到很多动物,除了留一部分在本部,我们与纽约市里大大小小的私人领养中心合作,他们会挑选一些比较讨人喜欢的动物带到他们的社区去。一些挑剩的动物,留在我们这里,如果很久都没人要,一般来说身体健康都有问题,我们就只能实行安乐死,因为场地实在有限。但是我们正在努力降低这个比率。

  二楼的领养中心,三间房间,一间给狗,一间给猫,还有一间给兔子。从狗的房间走过,一上并排着狗的,它们争相朝我狂吠,用前爪搭在的门上。我不得不堵上耳朵,心里很害怕,觉得自己仿佛变成了目标猎物。这些狗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斗牛犬,叫声很大,运动激烈,我走得心惊胆颤。

  工作人员将一个笼门打开,的标签写着名字:玫瑰。这条激动的斗牛犬玫瑰忽然安静下来,乖乖等待着套上项圈和。我牵过它来,准备带着它到外面溜达。如果没有义工,玫瑰就只能一整天待在这个小里,这些狗的叫声很大,所以对它来说,一天下来,压力巨大,很容易生病。

  玫瑰在我的手上,仿佛变了性格,安静地任我抚摸,兴高采烈地摇着尾巴,根本不是领养所里狂吠的模样。我终于明白,那些声嘶竭力冲我叫唤的狗儿,是多么热切地希望我能够带它离开。那么痛苦地热烈希望,不得不暂时扭曲了性格。

  后来,在周末的时候,我自己去所看小动物,希望能够收养一两只。那时才发现,纽约的人带着家庭排着长队,等待着收养心仪的动物。我心里的豁然开朗,原来,有这么多可爱的善良的人,它们不用担心了。也因为这次经历,我收养了一只小狗,与它陪伴余生。

  除了以上这几个义工活动,我们还去布鲁克林的农场开垦种地、去设计博物馆给小朋友做义务导师、去给穷人递送熟食的厨房里打扫卫生切菜洗菜、去曼哈顿的街心花园里种花锄草……每一次活动,都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察看纽约、懂得纽约人和他们的文化,也更为珍惜自己当前的生活。

  在纽约这样的大城市,找男朋友并不难,找老公特别难。说实话,亚裔女生不管在什么圈子里,都是受欢迎的。但也因为如此,更搞不清楚男生与你接近的目的是游戏人生还是恋爱结婚或者其他。如果把恋爱对象局限在自己的条条框框之下,那么就要准备好做大龄单身青年的准备。我在纽约不乏这样的朋友。纽约实在是太丰富太多姿,用去跟纽约城谈一场恋爱,也可以轰轰恋恋维持很多年,够潇洒。

  其实说找,单纯的恋情,找是找不到的。也许是文艺青年的本质,我向来追求纯粹的东西,不管是艺术还是爱情。一切带有目的或者功利的追寻,就已经不纯粹了。主动地去寻找,被动地去等待,还不如心无旁骛地过好自己的日子。无心的偶遇,才能生长出最诚挚的情感,不先为感情设限,把自己框死在感情的局限里。我和先生的故事,就是这样。

  两个人来自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母语和饮食文化,之前的生活完全不可能有交集,在纽约租房子成为了邻居。在纽约,也只有在纽约,我们才会遇见,才会用第二语言谈恋爱。纽约是个独特的地方,我们的生活,就是纽约的试验田。

  仔细想来,一个人,连自己也是不能完全了解和信任的。不断地成长,就自然会不断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我永远都不可能去透彻地认知自己,何况是另一个人,不管他/她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当我们或者完全掌控另一个人的时候,也是我们因为失去差异性和隐私性而失去他人之时。因为如此,我可以回答自己十年前的那个问题:没有彻底的了解和认同,只有承认差异和尊重隔阂,我们的生活才能打开边界,更远的世界。

  我最近出版了一本小说《孤岛曼哈顿》,可以说是在美国十年的一个缩影。记录了我们这一代80后、90后在美国,特别是在纽约的工作和生活经历。时间的滚滚而逝,思维的变革也不可。我们这一代青年人,不曾参加过,也没有经历过战争,面对我们的,是走出自己的世界以后,文化的碰撞和心灵的归属,一波波地冲击我们的价值观。我已经不是当初的我,我的未来无法界定。时刻准备改变,时刻接受成长,拥抱不确定性,故事正在进行时。

  美国留学毕业后,辗转美国各地,设计作品遍布各大品牌:科勒卫浴的水溢系统、2010年世界小姐的首饰、施华洛世奇的馆藏作品、维多利亚的秘密和Henri Bendel的饰品包装、Warby Parker的眼镜系列等。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