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其他 > 劳动法论文

青年律师如何进行研究?(实用篇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17/8/16 16:33:17 人气: 标签:劳动法的论文
导读:积累的主要是来自工作中和工作之余主动学习中遇到的知识,这些知识可分自己所从事领域内的和欲开拓领域内的知识。当然,知识积累很多时候也是以“问题意识”为导…

  积累的主要是来自工作中和工作之余主动学习中遇到的知识,这些知识可分自己所从事领域内的和欲开拓领域内的知识。当然,知识积累很多时候也是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继而尝试解答和总结。

  碎片化学习和知识管理的利器,常用到的两个地方:微信朋友圈、号中的文章;浏览网页所看到的值得收藏的文章。此外,代办事项和提醒以及标注图片、网页和PDF都可用到。

  凡是涉及到保存的工具,哪怕是文件夹,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分类与命名。将笔记进行科学地分类,以后就可以快速地找到想要的内容。当然,每个人适用的分类方式都不一样,很多时候,在管理笔记的过程中也是在不停调整。如果认为太麻烦,也可以不用严格分类,印象笔记有“搜索全部笔记”功能,通过关键字搜索,也能找到想要的内容。

  知乎上法律类的大咖和话题比较少,但不代表没有,值得关注的几位知乎法律大咖:Raymond Wang、倪修智、徐斌、Zhang Leslie、何帆、裘Benjamin、郭磊、Karl Ernst、牧心。知乎的内容较综合,除了法律,还有很多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个人认为,知乎最大的好处在于提供了思考问题的多角度。

  值得推荐的有:无讼阅读、法秀、法信、法律帝国、审判研究、高杉LEGAL、法律图书馆、中国民商法律网、中国基金业协会、劳动法库、保全与执行、学术前沿、中国创新网、最高、中伦视界。

  论文的写作需要研读大量的文献,而这又非常消耗时间。如果平时积累够了,就能快速收集有用的信息,倘若掌握了快速阅读并收集信息的能力,便至少能够将时间缩短一半以上。

  以上一些工具仅为工具,工具只用使用才能有价值,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然后再去定期消化才能凸显出工具价值。整理应“两条腿走”:

  一是应与平时书面工作的习惯结合。蒋勇在《律所知识管理难题的破解与创新》一文中就有说到,将贯穿于案件全程的做法和细节信息最大化地记录下来,形成了案情摘要、案件法律关系图、案件代理方案、律师工作报告、案例检索报告、案件讨论记录、结案报告等具体可感的文书资料。记录的过程也是整理的过程,在长期的记录、查阅、整理和复盘的过程中,一些好的做被逐渐认可,固定成为标准化模式,可供律所所有律师参照模仿,律所层面的显性知识也就形成了。

  模仿,首要的就是找到可供模仿的对象,这对象可能是人,也可能是内容,我们当前律师行业所发的文章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

  例:孙彬彬、倪鑫:《不应以外观主义来判断“名股实债”的性质》(微信号《中伦视届》2017年1月16号)中的行文结构为:法院查明的案情——法院的裁判意见——中伦视角(“名股实债”含义大致介绍、存在的交易风险)——联系案件(“名股实债”在该案中至少出了以下法律风险)——中值得商榷的观点。

  微信号《法信》此文文章发的比较多,其推送的文章主要集中于最高法司法观点和裁判规则。比如最近一期推送的《员工中途离职,单位是否应支付年终》。这类文章逻辑结构较清晰简单,大致为:法律依据——相关案例——专家观点。还有些此类文章更为直接,就是归纳裁判规则,如云闯律师的《实务干货: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纠纷16条裁判规则》,逻辑结构就是: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几种情形——裁判规则罗列。此类文章很受欢迎,毕竟能对律师的业务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

  例:黄校的《股东出资不实情形下公司债权人的民事救济:公司法若干三第13、14条的理解与适用》(微信号《审判研究》2017年1月16号)一文,结构较典型:以现实案例做引子抛出问题(在注册资本认缴制的当下,作为公司的债权人,当公司财产不能清偿外债时,从法律上如何另辟蹊径,给予债权人追索出资不实的股东的民事责任?)——寻找切入点(以《公司法》解释三第十三、十四条理解与适用为出发点)——结合案例对法条的解释和归纳——从实践中出来,上升到理论。

  本文关于此类文章的分类是以发表在正式公开期刊为标准,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此类文章以下几特点:一是文章质量普遍不高,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少之甚少;二是文章总数偏少;三是所发表的期刊多元化,不限于类;四是这类文章很少突出在司法实践中执业经验的优势,同科研学院发表的学术论文相比,趋向一致。法院和检察院系统发的文章在理论研究方面,远好于律师行业,这点在《法律适用》期刊上他们的文章占比可窥一二。

  微信号《法秀》推送的最多的就是工具文,如在2016年12月1日的推文《iCourt 能力清单,每一篇都值得收藏》、在2016年12月15日的推文《335个网站,让法律人告别搜索盲区》等。

  (1)律界以实务文章为主,完全偏理论的文章较少,且难以写出高度。这反过来又说明,如果能将实践操作层面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次,把两者很好融合,此类文章定会受到青睐。

  (2)律界发文的战场由传统的纸质媒介(期刊或)已经转移到自,微信号上的发文越来越激烈,同时,文章内容同质化现象也逐渐严重,泥沙俱下。

  (3)凭借大数据和互联网+,以往可供对裁判规则的梳理和总结的案例有限,但现在可以从上百件甚至是上千件案例中去总结规律,如法秀2017年1月18号的文章《法律大数据报告制作十步法》就对如何制作案例数据库分析有介绍,此类文章因技术性较强,同时实践指导意义也较强,相信会越来越受欢迎。

  (4)律界发文的内容趋向多元化,十分丰富,除专业性文章外,还有工具文性质的方文章(如“诉讼可视化”),而鸡汤情怀文有时也能争得一席之地。此外,以往律界不太受重视的、谈判、心理学、着装仪容、办公软件(主要是ppt、excel)、思维导图以及时间管理、个人管理开始登上舞台,成为“餐后甜品”。可以预料得见的是,多样化的文章将会重新让律师行业认识到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因此,在对当前律师行业所发的文类型和特点有所了解后,我们就可以选择自己某些适合自己的文体和研究方向的大家来进行模仿。在刚开始写作时,模仿是必要的,但是在模仿之前,需提醒的是,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重视,那就是发现你的优点,找到你长处,懂得自己喜欢什么。在你没有“知己”之前,不要试图模仿别人,要不然就会像披着人皮的鬼,字里行间充满了虚假感,言之无物。

  一切只有输入没有输出的学习都是耍!如果没有输出,没有化,那上文所讲的青年律师进行研究的理由将不复存在。

  若按照本文开头对研究三个层面的划分来看,青年律师进行研究的主要有两类:一是为客户提供的具体法律服务产品,诸如各类法律文书;二是文章,而文章又包括法律适用(包含了法院裁判规则)的归纳、总结、提炼和跳出实践抢占理论高度的学术论文这两类。

  因本文的主要侧重点在普遍意义上法律研究和的()学术研究这两个层面,故我们只讨论文章的写作这一化表达方式。

  如果说上一部分是从“战略”层面讲如何进行研究,而这部分则是从“战术”层面来探讨,主要是四小具体步骤:定主题——建骨架——填血肉——查初稿。

  定主题也即选题,选题的来源如上文所讲的知识积累的来源般,主要方式有二:业务工作和主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但遇到问题有和困惑还不行,要想真正进行研究,还得将自己所思考的问题,变成问题来研究。

  从自己的或困惑出发,某种程度上也是从个人的经验出发,只有当你有“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并以此为“根”,你才会坚定进行持续枯燥的研究,不至于毁掉研究的兴趣,毕竟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件充满挑战、幸福和成就感的事情。

  按照凌斌老师在《法科学生必修课——论文写作与资源减少》一文中所说,选题应遵循“小清新”原则:首先,题目要足够“小”,这样才能很好找到切入点,到时候你想怎么谈,怎么引申都会轻松,从而达到“以小见大”。其次,自己所写内容要思“清”晰,自己要想清楚,“谋定而后动”,不要写自己完全不懂的东西,最好是之前一直感兴趣或者深有体会的东西。再者,还得清晰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研究的是什么,是否能够找到足够的材料做下去,以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后,要有“新”颖性,表述某个新论点 、提供某个新论据或运用某种新的分析方法。

  “谋篇”这一用语较为抽象,具体而言,就是要在该阶段想清楚研究的重点,表明研究的意义。如果说选题解决的是“写什么”,那“谋篇”解决的就是“为何写”。

  凌斌老师有个比如很恰当,说在文章开始动手的阶段,要像战略家一样,想清楚论述的要点所在,要比他人看得透、看得远,靠远见卓识、真知灼见去吸引读者。这一要求其实是比较高的,也是个痛苦挣扎的过程,要求我们“知己知彼”。以作者的理解,“知己”就是要清楚自己的困惑或问题,自己的知识储备,来形成自己的的判断和观点;而“知彼”就是将你的观点拉出来放到更高一个层面去比较审视,这个层面上的东西有几千年文明所积累下来的,亦有当下中国司法实践的经验。“知彼”一般体现在学位论文中的文献综述部分,文献综述要求我们按主题查找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字数不能太多,总结要简练。该部分尽量写充实,因为这部分最能体现作者对某研究领域的了解程度,反应当前学姐对你所写的内容研究到了什么程度,还有什么没有涉及到,而你的贡献点又在哪里?

  故我们可以看到“谋篇”与实现的目的就在于带着自己的问题意识,通过不断了解相关观点后,明确差异,形成自己的观点。

  在学位论文开题前,导师一般会要求我们弄出文献综述和提纲。文献综述的目的在于上文说的形成自己的观点,而提纲如同一本书的目录,让读者知道你想怎么来讲你的观点。提纲的大致框架为:标题、作者信息、摘要、关键词、正文(开头、中心、结尾)、注释参考文献。这样一个框架背后的逻辑是:提出问题(交代背景、提出问题、理清思)——综述文献——论证观点(摆事实、讲道理)——理论深化。

  这里讲的“布局”侧重说正文部分的论证观点,我们一般采用“结构”,简单概括就是:“结论先行、上层概括下层、同层穷尽、纵向疑问问答、横向四大顺序(结构、时间、总分、演绎)、序言情景冲突。”

  骨架建立起来后,就是去填充血和肉。在论文写作中,就是将已形成的观点(论点)进行演绎。作者一般在该阶段分三流程:

  将收集好的大量资料按照框架中的每个论点分类粘贴复制进去,不用考虑如何用自己的话表达,也不用考虑这些内容之间的联系,尽管填充就好,但这个时候你一定要规范引注,以免日后回过头来寻找引文出处。

  在该步,我们的内容来源不可能全部事先已准备或积累好,在写的过程中,为了内容的全面,还是得持续资料的收集。除上文所讲的一些工具外,作者推荐在写作时可用的专业搜索渠道有:

  将第一步已经按照论点填充好的内容,尽量以自己的话表述出来,若必须直接引用原文的,则可保留。在整理的过程中,若有重复的观点或论据,择优选择。完成一轮“瘦身”后,再用“原理”来看看,每一个观点下面是否有充分的论据作支撑?论据和论据之间是否已穷尽?

  这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全文,看下整篇文章逻辑是否通顺。这里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舒服斯基测试法”(作者自创),就是说你是否可以一口气看下来,在这过程中没什么卡住的地方。背后的道理就是的一以贯之,所有论据都是在围绕论点服务,下一级的论点又是支撑在上一级的论点。

  经过前三步,文章已形成初稿,然后就是漫长痛苦的不断修稿过程。有人开玩笑说,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来的,有如拍照的后期处理一样,往往照片中的成了另外一个人。

  初稿完成后我们首先需要自查。在这里仅说一下自查的几要点:查题目是否合适;查文章结构是否合理?查论证是否合乎逻辑?查资料是否翔实?查引言是否符合要求?查结论是否明确?查注释是否规范?查参考文献是否全面?查有无内容摘要和关键词?查有无目录?查其他格式是否达标?查文字是否通顺?

  此外,关于论文写作已有专门的书籍介绍,推荐梁慧星的《学位论文写作方法》、凌斌的《法科学生必修课:论文写作与资源检索》和陈瑞华的《论文写作与资料检索》等,这些书可以说对论文如何写作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分享青年律师成长道上的,展示积极健康的工作状态和生活方式,不偏激、不愤青、有希望、有。

  推荐: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