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民商 > 行政论文

转型中的行政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17/10/28 0:41:13 人气: 标签:行政法方面的小论文
导读:世纪初年,负笈燕园,习宪与行政,而尤重后者。按姜明安教授语,九十年代以来乃是行政“深入发展和学术流派逐步形成阶段”。1余生也晚,无缘亲历其时之风云际会,…

  世纪初年,负笈燕园,习宪与行政,而尤重后者。按姜明安教授语,九十年代以来乃是行政“深入发展和学术流派逐步形成阶段”。1余生也晚,无缘亲历其时之风云际会,然心向往之。或曰,“什么是你的贡献?”2.窃以为一己之贡献实难离巨人之肩膀,而欲有所贡献者尤需知巨人肩膀之海拔,否则坐井观天尚洋洋,徒贻笑大方。后进不敢妄称有所贡献,仅试图挖掘已有思想之深度,以为自省。如此工程,尤费心思时日,尝自思力有不逮,幸有师长以为后盾,遂勉力为之。虽然,此处见解,乃个人陋见,非为流派张目,故而疏漏不当之责,亦由著者一力承担,并大家,不胜感激。

  经历了三十年的“史前阶段”,3至1978年,随着中国法制进程的恢复与发展,中国行政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尔后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反思与积淀,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市场化、化和国际化趋势向纵深发展,4行政研究也摆脱了童年的微弱,步入发育迅速的少年,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到世纪之末,仅行政教科书就有三百余种,年均几近至八十年代末论文总和,5且每一主要领域几乎都有不止一本专著问世。与以往相比,行政研究的方法和视角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区际交流和国际交流增加,有关行政研究的网站、刊物以及研究中心等也纷纷创立。而且还形成了以中国行政研究会为主导的学术共同体。行政法从昔日的默默无人闻,到今日的广为天下知,成为受到公共话语持续关注的主题,行政研究起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而中国近来行政建设的迅速发展,行政研究亦功不可没。可以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是中国行政发展的黄金时期,在社会转型最终完成并趋于稳定之前,随着进程的发展,中国行政的发展仍将呈现上升态势,而且还将被中国宪盛世的到来而裹挟向前。以和行政法为代表的公,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显学。6

  对行政研究的系统回顾,始于九十年代初期,其时学术界总结自国成立以来至九十年代凡四十余年的研究,为二十世纪最后十年中国行政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智识累积。7尔后,适逢中国行政法制发展最为迅速,对智识支持要求也最为急迫的时刻,行被推向了中国建设的前台,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其间,学术界形成一惯例,每年对前一年行政研究总体状况进行总结评述,从而便于了解学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提供进一步研究的平台。8此外,由于时处历史转折关头,学界还回顾行政研究所走过的历程,总结当前学术研究所达到的高度,展望二十一世纪行政的发展,可谓上承历史,下启新世纪。

  尤其重要的是,许多学者还痛陈危机,针砭时弊,薄弱,忧虑中国行政研究的健康。躬耕于中国行政法制试验田的学者们,对于行政研究的状况感同,其立意之高远,思想之深邃,非本文所能比拟。不过,人们对成绩往往是有目共睹,而对病态却往往又。与研究的繁荣兴盛相比,行政的自识与反思尚显不足。谨在此枚举三四,并请。第一,泡沫现象严重。尽管文章、专著数量益增,但重量轻质,总体呈现粗放型增长,喜填补空白,轻精耕细作,好前沿、热点,轻深度挖掘。第二,学术规范不够完善。良好的学术规范有助于知识的传递和积累,其核心是将研究建立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不做低水平重复劳动,表现形式是对前人研究的总结及较为健全的引文注释工作。第三,照搬国外制度与观念。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的知识,行政法尤甚。因而,行政研究亦当立足本土资源,融汇文化底蕴,解决实际问题。勿庸置疑,作为行政后发国家,引进较成熟的理论和制度无可厚非,但关键还在消化、吸收。纵观现有行政法规范理论之研究,除了对本土既有之制度,如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行政处罚等制度性临摹之外,大部内容为舶来品,甚至简单堆砌,而不顾文化背景与体系完备,介绍、引进有余而比较、分析、建构不足,且应谨防“中心主义”观念。第四,“对策”和纯粹的思辩是两个极端。前者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以推进立法和司法作为研究的归宿,而后者则为思辩而思辩,缺乏问题意识。9

  本文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行政研究的发展分为认识论、本体论、方和价值论四篇,10其中认识论篇勾勒行政研究与中国社会发展、行政法制度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本体论篇陈述行政法规范研究各个领域所达到的高度;方篇探究行政研究方法的变化。下面分述之。

  作为认知行政法的一门学科,行政研究的轨迹必须深入行政法制度本身进行探求,否则即成无本之木,空中楼阁,而完全形而上意义的“纯粹”行政也是不存在的。行政法本身作为社会现象之一,并非封闭的自治体系,需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中予以审视。马丁。洛克林认为,寻求在社会发展的语境中表述和阐明公法问题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智识活动。假定公法只是一种复杂的话语形态;公法领域内的争论只是争论的延伸,那么对公法的研究就不能不关注领域的最新发展,然而法律家们一直以来都不太关心那些关于理论之性质、地位和相关性的讨论。11无疑,由于和领域结合得十分密切,行政也就具有非常强烈的地域性和时代性。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建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理论,不能脱离中国的行政法制发展实践;透视九十年代中国行政的发展,不能脱离该时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主题。12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行政研究也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学术自主性,能够推动和促进行政法制实践,引领行政法制建设的方向。

  现代中国行政,是在向的转变过程中并壮大的,其最为宏大的历史背景是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的社会实践。以来社会的转型为行政研究和行政法制建设提供了最为丰厚的资源。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中国行政法制的主要成就有:恢复原有法制,解决行政领域无法可依的问题;制定新,确定行政法制的旨和方向;机构、转变职能;确立行政立法制度,健全行政法制;建立行政司法制度。13可以说,1985年之前的行政处于草创阶段,仅是刚刚起步,学科的体系、范围等很多问题都不甚了了。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是围绕行政法制建设、行政法与经济、机构、行政法之地位与作用等问题展开讨论,就行政法本体内容来说,讨论的并不多,而且很多时候没有区分行政法和其他学科的关系,特别是和行政学的关系。这一时期的行政,主要是跟在法制建设以及机构的后面,亦步亦趋,还没有起到领跑的作用。

  正如本文开篇所言,九十年代中国向纵深发展,中国社会发展的三大趋势更为清楚和明朗:一是市场化,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最终确立了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化和化。鉴于十年的教训,与法制问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历次重要会议都要予以强调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为了保障人民,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制,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推荐: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