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民商 > 民法论文

学子论文]新闻侵权与评论尺度——以范曾名誉权官司为例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21-8-13 6:03:36 人气: 标签:学生侵权责任论文
导读:范曾诉祥、《文汇报》侵权案从一审开始就引发了学界和业界等各领域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在两次审理过程中原被告对其所持观点进行了辩论,最终判决中判定文汇新民…

  范曾诉祥、《文汇报》侵权案从一审开始就引发了学界和业界等各领域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在两次审理过程中原被告对其所持观点进行了辩论,最终判决中判定文汇新民报业集团并无名誉权,而祥则被判名誉权成立需书面道歉并赔款。本文旨在对这起新闻侵权案件进行梳理,分析案件审判过程依据,并阐发对此案的几点思考。

  2011年12月29日,轰动一时的范曾诉祥名誉侵权一案终于落下帷幕,市一中院在终审判决中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认定文汇新合报业集团没有范曾名誉权,而文章作者祥范曾名誉权则成立,需向范曾进行书面道歉并赔偿损害抚慰金7万元。而与此同时,这件闹的沸沸扬扬的名誉侵权案件也引发了法律界、新闻界和艺术界的高度关注和多方讨论,在这里本文将对此案例进行梳理的同时在新闻侵权和名誉权角度进行分析。

  2010年6月24日和7月13日,上海文汇报先后刊发祥《艺术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谢春彦《钱,可通神,亦可通笔墨耶?》两篇文章,就目前国内有些画家的“流水线作业“不求讲求艺术品质等现象提出了和。虽然文章没有点明对象是谁,但是作为原告的范曾认为,文章中使用的“现在有一位经常在电视、上大谈哲学、国学、古典文学、书画艺术的所谓的大红大紫的书画名家”、“范某人”等字眼正是对自己的影射。范曾认为文章贬损了自己的声誉,其中使用了、和刻薄的语言直接了自己,了自身名誉权。2011年11月,范曾向市昌平区法院提起诉讼,以名誉权受到侵害为由,一纸诉状将祥、《文汇报》以及另外两位作者谢春彦、孙逊一并告上法庭,并向祥索赔500万元,向谢春彦和孙逊分别索赔20万元。

  对于文章所的对象,被告人祥与谢春彦并没有进行否认。庭审中,二者均承认了自己文章所的确实为范曾,但是二者认为其评论仅对事不对人,只是对文艺现象的而并非所谓的人格。

  在辩论阶段,双方代理人也就“流水线作业”、“贬损是否等于”等方面进行了辩论。在是否存在所谓“流水线作业”的辩论中,范曾代理人表示,被告所谓其15年前就看到范曾有“流水线作业”的说法有误,因为当时范曾的画室只有20平米,根本不具有“流水线作业”的条件。而郭则认为这确为亲眼所见,并指出有证人和范曾的徒弟崔自默在网站上的照片作为。在关于人格的问题时,祥在其答辩状中指出:“我在文章所针对的是范曾作品的评论,或是对其艺术才能等专业的评论,所举事例或是自己亲身经历,或是其他专家的客观评述,没有任何故意事实,因此不构成”,祥同时指出,其评论并未公开点名就可以证明其并没有故意降低对于范曾个人社会评价的动机,“文章没有使用任何性词语,没有涉及任何个人隐私”。

  作为刊登文章的《文汇报》在答辩状中为自身称,文章刊载在的《鉴藏》专栏,该栏目曾多次刊登过专家学者之间不同看法和见解。祥等人的文章属于“学术上、艺术上的争论,争鸣往往文风激烈、语不惊人誓不休,这本就是司空见惯的正常现象”。《文汇报》也阐明了自身对“侵权”的看法,认为评论的“”是决定侵权与否的关键,而本案的文章是属于评论的。同时进一步指出,作为人物的范曾应有义务,“既然从其知名度中获得了利益,享受了众多的社会资源,就应当对其知名度所导致的不利和社会监督予以”,因此人物也应该“收藏家、家挑剔的眼光”。基于此,《文汇报》认为并没有对原告名誉构成,其刊载此文也便不应该承担侵权责任。

  经昌平区法院审理,认定祥文章确实降低了范曾的社会评价并造成了痛苦,郭的行为已经构成了对范曾名誉权的侵害。而文汇集团虽未对刊载的文章严格审理,存在一定,但其行为尚不足构成对范曾的名誉侵权。法院最终判定祥须向范曾书面道歉,并赔偿范曾损失抚慰金7万元,驳回范曾的其他诉讼请求,且由祥负担80%的案件受理费。文新集团对判决不服,向市一中院提起上诉。

  2011年12月29日,市一中院对这起名誉权案做出终审判决,如上文所述,终审基本维持了一审法院的判决结果,对昌平区一审判决“文汇新合报业集团对刊载的文章未严格审核、存在一定”的欠妥认定予以纠正,对祥撰文对其认定的艺术节存在弊端的评论,呼吁“真正合格的艺术家要把主要精力放到自己的作品创作中”,对其观点本身予以了肯定。但同时,终审认为原审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上均无不当,祥提出的上诉请求和上诉理由,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不予支持;对于文汇新合报业集团上诉主张中的合理意见,已予以考虑。因此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脸上的痣图解

  虽然本案已经做出了终审判决,但是从一审开始,此案就此案引发了包括法律、新闻和艺术界等诸多学者、业界人士的高度关注与讨论。特别是对新闻而言,讨论的关键点更是集中于近几年争议不断的在上进行是不是涉及到了侵害名誉权以及怎样对待正常和侵害名誉权的界限的问题。

  本案二审时,文汇集团的上诉请求得到了支持,取消了关于“文汇新合报业集团对刊载文章未严格审核、存在一定”的认定。关于文汇新合报业集团是否构成名誉侵权的问题,市第一中级认为,“该集团作为报刊出版单位,应对作者发表的文章内容进行核实,但不宜苛求报刊出版单位把握司法裁判尺度,对文章是否构成名誉侵权进行司法意义上的审查。鉴于现没有该集团在对祥的署名文章《艺术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审查中存在,故其不应承担名誉侵权责任”。做出这样的判决对于新闻可以说是松了一口气,根据本案我们了解到《文汇报》在发表评论前已经尽到了审核义务,并改掉了很多措辞,如果这样的工作依然被认定为侵权的话那么便可能很难再发表性文章、提供多元观点。如此,不仅对新闻不公,对读者对社会都是一种不公。

  《文汇报》所属的文汇新合报业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报业集团之一,于1938年创刊,在我国当代社会和新闻史上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的评论一直高扬主旋律多样化,下设的“文汇时评”、“上海人才”、“笔会”、“论苑”、“文艺百家”等众多栏目体现和反映了丰富的、经济、文化生活,可以说是一个较为负责任的。在《文汇报》的答辩词中提到,其《鉴藏》专刊自2005年3月起就创立,“其旨就是为了满足广大读者在艺术收藏和艺术欣赏两方面的需求,因此自该刊推出后,也多次刊登专家学者之间的不同看法和见解”。栏目刊登的众多评论文章正是为大众提供了一个观点交流的平台,如果仅祥对范曾的这篇评论文章需要承担侵权责任的话,那么恐怕会有更多的作者以及读者要找上门来为自己“”了。

  我们并不否认应当在刊登文章前就应当与文章所涉及的双方进行沟通核实被指事实是否存在,应当竭尽全力保持双方平衡的观点,但是在此案中,因为所刊发的评论文章并没有公开指出评论对象,那么作为刊发就无法凭自己的揣测去向原告核实。此时应承担的义务为如实的呈现原告对于该文章的否定观点。如果将“没有进行未严格审核、存在一定”的认定落在头上实在是有待商榷。

  、法人享有人格权毋庸置疑,在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就:“、法人享有名誉权,的人格受法律,用、等方式损害、法人的名誉。”而新闻侵权也正是指行为人通过新闻向社会不真实的情况,或情况虽然真实但属于法律的事项,从而侵害了他人的民事,依法应当承担法律后果的行为和事实。而我们所说的新闻侵权,其主要行为方式有两种,一种为基本内容失实,了贬低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也就是,而另一种虽然没有涉及事实但却了让人的人格,我们称为。而仅仅表述一种意见、观点或观点不正确而使得被者感到不快甚至导致旁人和也不再侵害名誉之列。

  而在此案的判决中认定了祥等人的文章对范曾的名誉权构成了,那么这究竟是基于内容失实的还是子虚乌有的呢?如果是了他人的人格,那么就意味着祥所指出的内容是失实的,既然是失实的也便不可能发生在范曾身上,自然不会引得范曾对号入座。如果是的话,那么此案又是否符合?魏永征教授曾对“”做出这样的界定:“,是以、等非方式损害他人人格,在基础上表达的意见,即使用语片面、偏激,也不会是。”

  回到此案,祥在辩论环节中指出,自己的文章是有所依据的,例如针对范曾的“流水线作画”,自己有证人可以,并且范曾的崔自默也曾在网络上公开过此类照片,这些都可以作为文章评论的基本依据,这也是对其而非偏激的印证。

  更进一步,正如展江教授对此案的分析,被告提供了多方进行质证,但是原告却并未给出具体的侵权表现,中“贬损性言词”的标准也是含糊不清的。我们对新闻报道力求客观真实,但是事明新闻报道要做到绝对的客观真实也并非易事。李普曼就曾指出“尽管新闻无法用数学来表达,但这并没有关系,事实上,正是因为新闻十分复杂,难以把握,优秀的报道才需要在先进科学的指导下完成。”《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一书中作者进一步指出认为“客观性的最初含义是新闻工作者无法做到客观,但是在方法上可以做到客观。关键在于规范和约束生产方式,而不是目标”。新闻报道如此,评论就更加难以避免主观倾向,更何况评论大多都具有贬损性,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认为所有评论都构成了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艺术总是在一片叫好喝彩声中是不会有太大进步的,我们需要倾听多方观点才能得以改进和发展。更何况,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作品的感受和鉴定因人而异,无法所有人发出同一种声音。

  真理愈辩愈明而观点无所谓对错,我们,但同时也每个人的名誉不受。汉德有句名言:“的就是对所谓正确不那么确定的”,是每个人应有的,但是如何在适当的范围内合理的行使这种而无损于他人,就成了我们关注的重点。而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却是,新闻报道、评论怎样算是合情合理、怎样构成侵权在今天依然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界定,因此,这是本案于人们的一点,也是需要继续深入讨论和思考的关键。(作者系:安徽大学新闻学院09级新闻系)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